農曆春節是眷村人最忙碌的節慶,雖然早年軍人薪水微薄,生活困窘,但不管有錢沒錢,新年總是快快樂樂的過—幫小孩買新衣服、灌香腸、醃臘肉、蒸年糕、炸麻花、打掃房子、貼春聯、包餃子…打從臘月開始,眷村家家戶戶就迫不及待,開始準備各種春節應景物品。
一進臘月,眷村內就開始暗中較勁,比誰家的臘肉、香腸多…不但大人穿梭巷弄串門子「蒐集敵情」,小朋友也會被派去當斥候,算算別人家的臘肉、香腸…,每家年貨豐盛與否,成為眷村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。
「佛爭一炷香,人爭一口氣」,有些家庭經濟狀況較好,春節自然要大辦年貨光宗耀祖;一些阮囊羞澀的家庭,也會想盡辦法「打腫臉充胖子」,臘肉買肥一點的豬肉、甚至買較便宜的豬耳朵、豬頭充數,反正一定得將竹竿掛得滿滿是臘肉、香腸,才放心曬在戶外亮相。
不知哪位眷村媽媽研究出來,曬乾後的豆腐香腸,顏色與豬肉香腸差不多,這魚目混珠的香腸,成為一些家庭的救命符,大家猛灌豆腐香腸充場面。
王昌榮說,豆腐香腸做法不難,只需將豆腐打成小碎塊,加上鹽、醬油攪拌,灌進豬小腸就可以了。雖然外觀看似相同,但豆腐香腸「中看不中用」,料理後口味遠不如豬肉香腸,當年喜歡豆腐香腸的小孩少之又少。
小時候,每逢過年,王昌榮最喜歡跟在母親身邊打雜-- 媽媽灌香腸,他就幫忙把腸子吹開;媽媽醃臘肉,他就幫忙把臘肉搬出搬進曬太陽。王昌榮說,母親見「孺子可教」,便將家鄉做臘肉的方法傳給他,沒想到,媽媽的無心插柳,卻成為他日後在臺灣餬口的本領。
王昌榮的母親王嚴秀香是浙江金華人,以火腿聞名的金華,醃製品也是一流,他承繼母親浙江金華的臘肉做法,移居嘉義建國二村後,又跟著一位老廣李伯伯,學會了廣東臘肉口味。
除了向母親、鄰居學做菜,王昌榮還喜歡從電視中學做菜,有次看「大陸尋奇」,該集節目專門介紹湖南臘肉,他邊看邊吞口水,恨不得飛到湖南大快朵頤。過沒多久,王昌榮實在忍受不了湖南臘肉的魅力,於是搭機飛往湖南長沙,希望學到製作秘訣。
王昌榮打聽到一家著名的湖南臘肉店,安頓好住宿後立刻包車拜訪。王昌榮說,第一天,他技巧的以阿里山高山茶和長壽菸和老闆套交情,此後,連續兩天,都早早就報到,晚晚才告辭,終於套到老店製作臘肉的秘方。
回到臺灣後,王昌榮以浙江做法、廣東口味,再加上湖南燻臘肉的方法,獨創「三省合一」臘肉,融會湘、浙、粵的特色臘肉,成為王家最火紅的過年食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