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經多年國共內戰,民國三十八年,中央政府撤退到臺灣。在大陸失據前後的紛亂時期,有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,其中多數主角都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,這些血淚交織的故事,隨著故事主角的凋零,逐漸在歷史的洪流中,慢慢被遺忘、消失…。
民國三十三年,對日抗戰進入最後關鍵階段,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充實國軍新血,加緊訓練遠征軍,發布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」號召知識青年從軍,李建偉正就讀高中,強烈愛國心驅使,他響應號召加入知識青年的從軍熱潮,成為十二萬五千五百名青年軍的一員,投入抗戰行列。
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,三天後第二顆原子彈投到長崎,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,新編不久的青年軍「無用武之地」,宣布解散。青年軍解散後,李建偉被選派至中央警官學校就讀,畢業分發回山東老家擔任巡警,隨後調派廣州任職。民國三十八年李建偉奉上級命令,護送一批政府高階官員及珍貴物品到九龍,但他萬萬沒想到,安全達成任務,到達九龍後,國民政府撤退離開大陸,他再也無法回大陸了,李建偉失去與單位、家人的連繫,宛如從世界消失。
李建偉從九龍輾轉到香港,雖然想盡辦法節省開銷,身上所帶的有限盤纏,撐不了多久就告罄。幸好老天爺眷顧,李建偉短暫的流落街頭後,遇見貴人,他利用貴人接濟的錢,在香港開了間小餐館。
出身山東地主之家,李建偉從小養尊處優、吃香喝辣,根本不會做菜,只能憑兒時印象,湊和做饅頭、水餃、麵條等。當時,香港局勢混亂,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人,李建偉發揮「人飢己飢」的精神,小店麵食十分低廉,碰見身無分文的人,更免費提供食物,不起眼的小店留下不少佳話。
小麵店不好拿捏,李建偉經常碰到包餃子麵糰太多的情況,他捨不得丟棄浪費,便將多餘的餃子麵糰轉來做麵條,這種獨創以拇指向外拉長的麵條,就是他自創的拇指拉麵。
隨著局勢好轉,香港成為國際都市,洋人紛紛湧進,李建偉配合老外的口味,以拇指拉麵乾拌牛腩、洋蔥、番茄熬煮的醬汁,這道中西合璧的牛腩拌乾麵,陪伴李建偉在香港度過了八年歲月。
民國四十六年,李建偉被政府接送回臺,其後,結婚生子,他將牛腩拌乾麵手藝傳給兒子李德慶,成為李家的家常麵食。民國八十六年,李德慶為照顧心臟手術的父親,從情報單位退伍,微薄的退伍金無法應付龐大的醫藥費,李德慶也開了間小餐館,當年救命的牛腩拌乾麵復出江湖。